被質疑考績不公,你拿什麼說服員工? OKR讓我化解一場人事風暴

被質疑考績不公,你拿什麼說服員工? OKR讓我化解一場人事風暴

我在英特爾(Intel)中國區服務的部門,曾嘗試與電信業進行合作,於是破天荒的招募一位曾在當地3大電信運營商服務過的同仁。由於他來自國營企業的背景,與英特爾的文化有較大的差異,我預測「水土不服」的機率比其他人來的高。果然與他共事期間,花了我較多的精力輔導,可惜他的工作思維與產出,始終不符期待。他對於在目標制定與執行過程中,團隊提供的建議和反饋無動於衷,往往是表面接受,但行動依然故我。我只好在年度的績效面談中和他攤牌!這是我在OKR團隊見到少有的案例。

那年的面談,我告知他的考績是BE(Below Expectation,低於預期)。按規定,他必須進行績效改善計畫(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,PIP),6個月後我們視結果決定他的去留。他當下對這處置不能接受,忿忿不平地列舉多個案例,訴說自己是多麼盡心盡力的工作,客戶及外部合作夥伴是如何肯定他的付出。他並揚言要發信給美國的CEO,更不排除向當地政府單位提告我們不公平對待員工!當下我只好直球對決了。

我指出他的工作價值極低,但他認為「就算沒有功勞,也有苦勞」。然而OKR團隊可沒這說法。績效考核的結果,隔年能續留的同仁,都是有功勞的。不論他們是出意見想法,還是單純扮演執行角色,都提出了貢獻。而他沒有價值導向思維,執行又不到位。

他認為獲得外部客戶與合作夥伴對他付出的肯定,重要性大過於團隊內部對他的要求與反饋。對此我則回應:OKR團隊是聚焦關鍵目標。目標的制定是以公司及部門的戰略方向與利益為起點,並以合夥人思維,與內外部的夥伴及客戶進行合作。

所以若目標達成,客戶與合作夥伴的需求與利益自然被照顧到了。因此,每個成員應該更重視執行目標過程中,團隊給予的反饋,適時地調整心態與行為,確保目標的達成。這同時也是團隊紀律的表現。

我接著提出所有與他工作表現相關的反饋紀錄,指出在過去一年中,要求他改善的事項,以及因他未做出相應的調整,而收到的書面警示。到此,見他情緒漸漸平緩,最後無言以對。在步出會議室時,他輕輕的說了一句:我搞錯重點了!

OKR團隊的績效考核有什麼特點?

員工抱怨考績不公,主管部屬各執一詞,HR部門在場記錄,這種場景在成熟運作OKR的團隊,並不常見。一般情況下,我與同仁的績效面談時間不會超過15分鐘,除非是面對新進或即將異動的人員。有時甚至同仁說:「Chris,不用面談了吧?用郵件將考核報告發給我就好啦!」因為同仁們在團隊的日常運作過程中,已經不斷地接收到主管和團隊對自身表現的反饋訊息,可以預測自己的考核結果。例如:制訂目標時,自己是否提出具有價值的想法?審核目標時,自己說服團隊完成目標所產生的影響力?而主管當場給予的意見,正是對自己工作績效的一種反饋。

OKR團隊的反饋方式是以團隊會議、一對一會議、郵件、周(月)報以及公開系統訊息等方式,讓部屬獲得頻繁且立即的反饋。這做法帶給團隊2個重要的影響:

  1. 團隊成員能頻繁地獲得他人的反饋:成員能即時得到主管及其他同仁的意見跟建議,了解自己的表現是否符合團隊的期待,以適時調整。同時也能觀察自己與其他成員在工作意願和能力上的差異。這些都是對團隊成員績效的持續管理。
  • 每項反饋都有書面紀錄:這些紀錄被視為同仁表現的重要佐證資料,可讓團隊的績效評估更加全面完整。

當年那位同仁因為企業文化差異,展現的工作思維與價值觀,與OKR的團隊幾乎是南轅北轍。之所以我們能夠在績效面談中,化解一場可能的人事風暴,有賴於提出公開可驗證的「事實與證據」。OKR的組織策略「理性重於感性,事實勝於雄辯」,這讓績效面談自然變得簡單多了!

(著作權歸作者所有。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,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。)
(本文同步刊載於經理人-王怡淳Chris專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