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在把OKR當作「目標設定」工具嗎?那你可能沒真正搞懂它!

還在把OKR當作「目標設定」工具嗎?那你可能沒真正搞懂它!

一個對岸的合作夥伴和我分享他近期參加了 10 場線上管理講座,其中沒有一個講座名稱和 OKR 有關,但來賓分享的內容不約而同地全談到 OKR。其中的 2、3 場,同時在線人數超過萬人。內容從論述到落地,再談到困難和失敗原因。我很意外 OKR 從 2015 年風靡業界至今居然還有這樣的熱度。在對岸有愈來愈多的企業感受到 OKR 的好處,也有不少導入失敗的企業正在找解藥,還有一波波躍躍欲試的企業正要進場。

台灣的編輯問我:市場普遍認為 OKR 是目標設定工具,你為什麼不從這個角度切入,而是從組織戰略的全貌說起?

事實上,管理者沒有將 OKR 看作是「組織戰略」,而僅僅當作是「目標設定工具」,這個認知差異正是企業導入失敗的主因。

為何多數企業還沒真正搞懂OKR?

我觀察多數企業接觸 OKR 有以下進程:

第1階段

認識 OKR 的簡易概念:O 要去哪裡; KR 如何到達。心中構思一幅藍圖,那是你的 O,接著想要用什麼策略方法達成,那是 KR。

第2階段

根據 OKR 設定準則制訂目標:O 要定性描述,要有影響力、挑戰度; KR 要定量描述,不僅寫方法,還要有可以衡量的結果。

了解這 2 點之後,企業通常會開始有這些疑問:
「OKR 適用於什麼行業?是不是組織較為制式的行業不能用?」
「哪些部門不適合用 OKR?製造部門似乎不合適?」
「團隊人員素質不高,能用 OKR嗎?應該不行吧?」
「OKR 不能與績效評估掛掛勾吧?因為員工應該不願設定挑戰度高的目標…..」

我納悶怎麼會有這些問題?而市場給出的答案,和我經歷、認知的大不同。我直覺認為 1、2 點都是紙上談兵。難道制定出正確、合適的目標,就能確保團隊完成目標,提升績效了嗎?假如企業高層希望目標要有挑戰度和影響力,主管和部屬難道不需要調整思維、意願、能力和做法嗎?怎麼調整?他們為什麼願意且持續地調整?不需要團隊制度和規則來配套嗎?

導入 OKR 的企業必須認知到的 第 3 個階段 就是:OKR 目標要執行得下去,必須考慮到激勵反饋、跨部門合作、團隊 review 會議、延續動力等議題。透過這些追蹤機制和溝通管道,上述的那些問題,頓時消失了!管理者也不難了解到 OKR 為何是組織戰略了。

但很可惜的是,我估計超過 70% 以上導入 OKR 的企業,都止於第 2 階段,以致於最終都感覺:「OKR 好像沒什麼用耶!大家只是用了 OKR 表格,但骨子裡還是 KPI 的運作思維呀!」

然而,我所經歷過的、實踐以上 3 個階段的 OKR 是個「體系」,是串連企業戰略方向到目標制定、執行的一套提升績效的輸送帶!

重點來了,為何書本和網路訊息的主軸,或是大家的關注點,都在「目標設定」的工具而已?

我不知道 OKR 為何成了現在市場所理解的這個模樣?感覺 OKR 像是新聞受訪者的原話沒完整播出,被斷章取義了!是市場操作考量?還是過去 40 年來,被人重新解讀、發展而成的?

若是如此,只要是 workable(可行的),能帶給企業實質幫助,都值得推廣!然而事實上卻並非如此。所以企業要學的 OKR 不應該只是「目標設定」的工具,還要學相關組織策略要如何調整配套,才能達到績效提升的目的。

若你只是做學問、玩票的,那只學「如何設定目標」沒什麼不行!問題是:你要理論?還是實務?這點必須明確。


(著作權歸作者所有。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,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。)
(本文同步刊載於經理人-王怡淳Chris專欄)